重點高校科研經費
 兩者科研經費所獲的財政支持相差23倍多
  近日,國內某大學校長透露教育部將取消“211”“985”工程建設。這一消息後雖被教育部否認,但引發了全社會對“211”“985”工程的再次關註。
  已經走過了近20年曆史的“211”“985”工程,雖然在促進中國高校水平、能力提升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於“211”“985”在獲得國家科研經費撥款、學生就業方面的“含金量”越來越大,出現的一些問題和未來走向值得關註。
  現狀1

  “211”“985”成高校貧富分水嶺
  事實上,兩個工程不僅給高校划出了“三六九等”,更決定了大學的“貧富”——它的背後就是教育經費撥款。高校對“211”“985”的角逐,說白了就是對專項經費的爭奪,這筆可觀的經費既有國家撥款又是省級配套,入圍與否對高校的發展是天壤之別。
  這從各級政府財政撥款占高校科研經費的比重中可見一斑。2013年,作為“211”“985”序列的清華大學科研總經費最多,為39.31億元,財政撥款為27.75億元,占了70.6%,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經費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學,4.6億元中僅有26.1%為財政撥款,約1.2億元,兩者科研經費所獲的財政支持相差23倍多。
  然而,各高校對“211”“985”的爭奪卻天然不在“同一起跑線”。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是廣東就業率最高的高校之一,高考錄取分數線也在不少“211”高校之上,但卻不是一所“211”高校。其原校長徐真華告訴記者:“我們從未申報過‘211’,因為我們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當時,‘211’入圍要麼是部屬院校,要麼各省只能推薦一所省屬院校,我們既不是部屬,也沒進入省里重點培養的視野,先天沒有機會。”
  現狀2

  評選強調“平衡”和“經濟實力”
  錶面上,“211”評審主要指標有學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科研、師資、研究生規模等,實際上卻受很多與“辦學水平”無關的因素影響,如經濟實力、學科地位,以及行政思維中的平衡主義、貪大求全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哪個地區的經濟實力強,爭“211”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最典型的就是江蘇。其他經濟實力相對弱的省市,“211”評選就受到影響。比如全國其他部屬師範類院校都進了“211”,僅有一所地處西部的院校沒進,原因卻僅僅是因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後。
  儲朝暉還介紹,由於是行政主導下的資源配置,所以申報評審過程又同時存在很強的“平衡思想”——哪一個行業有了“211”重點學科,其他行業也得有;某一個地區有了“211”,就要考慮其他地區,“並不完全按學術標準,一些不夠條件的也拿到了‘211’。”
  現狀3

  為突擊上馬學生被拉搞“接待”
  為了能上馬“211”,符合各項指標,不少高校採取了“運動式”突擊戰:上馬基建項目,增加學科專業,招兵買馬挖“老師”。
  據一些當年評“211”的在校生回憶,“那時候學校要評‘211’,到處是美化工程,一些從來沒有的專業突然冒出來,學生老師甚至沒幾個,我們學生會幹部都被拉去搞各種‘接待’”。
  “惡性競爭”手段也相當普遍。儲朝暉說,有一些學校為了評上“985”“211”,從其他高校挖了很多師資。“如南京某一所高校為了參評,挖了很多江西、安徽的老師,哪怕對方會違約,也重金挖走了很多人。挖了這些老師以後,人事檔案不給沒關係,另外建檔,以至於鄰省高校人人自危。這種現象比較普遍,破壞了整個高等學校發展的生態。”
  “211”工程
  “211工程”是我國政府在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其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重點學科、公共服務體系和學校整體條件建設3部分,其中重點學科建設是“211工程”建設的核心。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原國家計委、原國家教委、財政部發佈《“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211工程”正式啟動建設。
  “985”工程
  “985工程”是我國政府為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實施的建設工程,其建設任務主要包括機制創新、隊伍建設、平臺和基地建設、條件支撐和國際交流與合作5個部分。名稱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講話。1999年1月,“985工程”正式啟動。
  背景資料
  全國112所高校進入“211”,其中39所上榜“985”

  湖南有4所“211”高校
  本報訊(記者 徐媛)“985”和“211”工程向來是高校的金字招牌。截至2014年7月,中國各類普通高等院校已達2246所,其中公辦本科院校就有782所。其中,全國共有112所“211”學校,分佈在31個省市;39所“985”高校,分佈在18個省市。湖南共有4所“211”高校,分別是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和湖南師範大學,其中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和國防科大既是“211”又是“985”高校。
  據資料顯示,全國31個省區市中,“211”和“985”高校數量最多的6個省區市就占有了這些高校的一半以上。按校本部所在地算,北京、江蘇和上海的“211”和“985”高校均達到10所以上,其中北京高達25所。而在廣西、貴州、雲南等中西部地區,“211”和“985”高校均只有1所。
  近年來,不少單位都把“985”、“211”院校畢業作為招聘的硬性條件。許多大學畢業生認為,這形成了一種隱性歧視。教育部辦公廳發出了《關於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這份通知明確規定:嚴禁發佈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
  “211”“985”高校拿走全國七成政府科研經費
  (2009-2013年數據)
  “985”高校
  1394.94億元
  “211”高校
  510.66億元
  其他高校
  742.1億元
  “211”“985”高校數量占公辦本科不足15%
  (數據截至2014年7月)
  “985”高校39所
  “211”高校73所
  其他公辦本科院校670所
  註:由於“985”高校亦同時是“211”高校,為區別討論,圖中所指“211”高校僅指“985工程”以外的“211”高校。資料來源: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彙編》。
  專家解讀

  “985”“211”已造兩大弊端

  爭搶經費 加劇教育不公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崴說,“985”“211”的產生在當時中國教育資源有限,高等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與西方差距大,需要集中資源辦好一部分高水平大學時是有積極作用的。
  但一些教育專家同時指出,近20年前制定的“985”“211”工程,與現今的中國高校的發展現狀並不太完全適應,並且容易引發一些弄虛作假、教育“懶政”等“副作用”,應該儘快作出相應的調整。
  比較明顯的一個弊端就是爭搶經費、加劇教育不公。
  一些高校即便有了“入圍”參評資格,也需要“跑部錢進”拿項目。廣東省政府督學鐘院生說,由於專項資金不是採取公開競爭的分配方式,更沒有社會的廣泛參與和監督,完全依靠行政手段、長官意志,專家依據上報材料評審,封閉運行,有尋租空間,所以很多高校在北京都設了“資金辦”,“跑部進京”爭經費。跑到了的學校錢越來越多,其他學校則錢越來越少,惡性循環,加劇分化。
  招聘設“門檻” 加劇大學生就業難
  另外,由於有“985”“211”的存在,導致一些招聘單位以此作為“門檻”設限招聘大學畢業生,從而使很多非“985”“211”高校的畢業生難以獲得公平的競爭機會,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
  教育專家指出,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高校的發展已經遠非當年的“弱、小、散、少”的狀況,而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萬馬奔騰。因此,有比較濃重的行政干預色彩的“985”“211”,在現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阻礙中國高校在一個公平環境中良性競爭、協同發展的“負能量”。
  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上已經基本完成使命的“985”“211”,未來如何更契合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之路,如何調整和改革,不至於淪為“沉睡的規定”,值得人們期待。
  新華時評

  爭議的背後是高校改革之問
  在近日引發的“211”“985”高校的爭議中,記者調查發現,人們不滿的並不是“211”“985”學校本身,而是背後隱藏著的高校改革之問。
  現在人們質疑的,其實是近20年前的一個行政決策,在現今的實際工作所衍生出的弊端——以行政手段來劃分學校的等級,強化了高校領導政治級別等行政化色彩,並產生就業歧視、擇校、教育不均衡等不良導向。
  目前,國際上也對大學進行分級,但分級依據是高校分層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市場自然會形成社會認同和專業認可,然後自然分層。而行政手段劃分很難照顧到專業層面,經常出現“拉郎配”的現象,是發展機制的誤導,一旦延續,會給高校發展埋下很多暗礁。
  因此,我們需要取消按工程、計劃配置教育資源、學術資源等傳統高等教育模式,還必須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和撥款體系。比如,可以嘗試成立國家教育撥款委員會,負責結合公辦高校的人才培養規模、實際辦學水平(社會評價和專業評價)制定高校撥款預算,併進行有效監督。
  同時,政府管理公辦學校,要建立由官員、人大代表和校領導、師生及社會人士代表等共同組成的大學理事會,負責制定大學發展戰略、預算,監督學校行政公開、透明使用經費。這就從管辦評一體、行政治校,過渡、改革到管辦評分離、教育家治校。
  總之,從現實的需要和時代的改革命題出發,曾經一度作為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改革舉措的“211”“985”工程,應該走出歷史的負擔,轉變思路、再舉改革,應對好公眾的高校改革之問。(來源:長沙晚報)
  製圖/王斌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均據新華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weov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